小孩,原該笨笨的才好
現今台灣的都會時尚者,人人競言搖滾,個個忙赴夜店。彷彿愈是喧譁,就愈具正當性。每年墾丁的「春吶」、貢寮的「音樂祭」,乃至於無處不有的跨年晚會,駸駸然都成了台灣的「年度盛事」。
可怪的是,從這「年度盛事」年年「盛況空前」以來,台灣的憂鬱症患者,忽地數目攀高,也忽地年齡下降。年輕人在震天的轟然聲響中,貌似張揚,實則徬徨;他們在迷離顛倒的光影下,努力追求著「自我」,卻常常不知自身竟在何處?他們喧囂著,他們需要巨大的聲響,否則,似乎就掩蓋不了那無邊無際的寂寞與空虛。
這樣的喧囂,已不只是年輕人,甚至是小孩。
台灣二十年教改下來,小孩在課堂上喧囂譁然,早成常態;在公共場合恣意胡鬧,也司空見慣;即使是「循規蹈矩的乖巧小孩」,也經常東問西問,滿嘴滔滔,一副伶牙俐嘴狀。他們看啥問啥,想到啥便說啥;常常像電視「名嘴」一般,時不時就插嘴,動不動就搶話;他們也和「名嘴」一樣,只自顧說話,卻不願聽人把話說完。
時下的教育理論,總鼓勵經常發問,更鼓勵勇於表達;因此,小孩總急著問、總忙著說,他們對於未知之事,沒耐性放在心裡慢慢反覆琢磨。也因此,他們不習於察言觀色,不明白要眼觀四方耳聽八面。他們面對這世界時,因為受寵被溺,故而有種輕佻;他們不曉得,世間有種最重要的德行,名曰「虛心」。
人能虛心,這世界才安靜得下來;小孩懂得虛心,他們未來的世界,也才可以天清地寧。天清地寧的世界,人方能優游其中,方能彼此感通;長大之後,若再回頭,也才能懷念無限。
上回吳念真在大陸,說他懷念幾十年前的台灣。
幾十年前台灣的教育,迥異於今日;當時教小孩,「囝仔郎有耳無嘴」;大人說話,小孩豈能插嘴?小孩先靜靜地聽人說話,先學會「虛心」二字,然後才能讓外頭的世界悠悠緩緩地進入心田。因此,日後的他,心量可大,境界乃闊。傳統教育之所以不鼓勵小孩動輒發問,正是要他培其靜氣、養其虛心。有此虛心,不僅不易自我中心、不易剛愎自用,也不易成為孤憤的封閉之人。有此虛心,他才能與人相感,與人相通,與人無有隔閡。
幾十年前台灣的小孩,迥異於今日;當時的他們,沒有一張利口,沒有伶牙與俐齒;他們看來笨拙,他們多半木訥。孔子說,「剛毅木訥,近仁」;「木訥」之人,既不擅言詞,又不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,但是,比起那滿嘴滔滔之人,他們虛心,他們願意多聽些、願意多看點。換言之,「木訥」者之心,容易打得開,容易與人相感相通;他們對這個世界,容易有分活潑潑的真心和好意。「木訥」之人,不慣於爭功,不慣於諉過;較諸伶牙俐齒之人,他們更近於「無伐善、無施勞」。這樣的人,多半安穩,多半沉靜,常常是顏回的那種「不違,如愚」,也常常是數十年前小孩共有的那種笨笨的模樣。
小孩,原該笨笨的才好。這世界,也原該天清地寧的才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