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今人還需讀《史記》嗎?「天人之際」中的安身立命學

 

udn / 閱讀 / 讀.書.人選書 / 文學小說     

2016-07-26

 

面對社會中的烏煙瘴氣,除了整日義憤填膺先氣死自己,還可以看看張良如何安然淡定,做為王者師、發揮讀書人最大的價值。

 

跟著薛仁明讀《史記》,成王敗寇之間,打天下的道理竟與為人處世的門道件件相通;原本散盡家財只為刺殺秦王、面對黃石公的刁難氣得想暴打對方的毛頭小子張良,最終洗盡驕氣變得從容;喜歡捉弄他人,參加宴會時沒帶禮金也大剌剌謊報數字,還坐了上座的無賴劉邦,關鍵時刻卻有那麼強大的韌性與能量……一個個古人讀來與我們如此親近,而面對生活的智慧與勇氣,亦似遠實近。

 

問:雖然《史記》是如此地精彩,可在今天這樣的時代,對於我們的安身立命又能有什麼樣的幫助呢?

 

答:

說到安身立命,我想,應該就是這門課的標題:「天人之際」吧!

讀《史記》,真正體會了「天人之際」,我們就可以開始學會分辨:生命中有哪些事是注定扳回不了的?有哪些事我們是壓根不必在意的?又有哪些事情一定得換個角度看看?舉個例子。我有一個小學同學,是台塑的技術工人,十幾年前,不小心被機器壓斷了三根手指頭。我去醫院探望他,一進病房,看到他的家人一片愁雲慘霧,我卻嘻皮笑臉,還帶了兩本書給他。我說,躺在這裡,反正也就那幾根手指頭有事,其他的,啥事都沒有;既然如此,閒著也是閒著,不妨就看看書。於是,我拿了什麼書給他看呢?南懷瑾上、下兩冊的《論語別裁》。

 

書名:《天人之際:薛仁明讀史記2》
作者:薛仁明
出版社:九歌
出版日期:2016年7月1日

 

我這個小學同學,私立高職畢業,當初連公立高職都考不上。他不是一個制式教育下會讀書的人,可是,很有腦袋。那時我探望他,之所以嘻皮笑臉,是因為我清楚意識到:他這次受傷,是禍,也是福。怎麼說?台塑那麼有傳統的大企業,員工因公受傷,公司斷不可能不做個妥善安排。換言之,公司不可能炒他魷魚,只會讓他脫離原來的操作工作,再轉去做行政工作。

我的想法是,以我老同學的聰明與靈光,一直當個技術工人,是可惜了。倘使改做行政工作,肯定會有更多的伸展空間。後來,果真如此。出院之後,他不再操作機器,改成負責工程招標,做得風風火火。因為他腦袋靈活,許多的眉眉角角,一學就會;尤其虛實之間的拿捏,更是如魚得水。上次他跟我說道,公司裡有幾個成大碩士畢業生,最近老問他,為什麼事情可以做得那麼漂亮⁈他笑著說,是因為我的學歷比較低啦!要不然,就是因為我讀了幾本南懷瑾的書。

早先他手指斷掉,從人情來看,當然是場災難;可假使從天道的角度,就可能是上天在成全他。最後,他的確因禍得福;這一生,從此就不一樣了。他常說,現在有時候都覺得挺不好意思,與其說每天上班,更像去玩。玩玩包商、玩玩主管,有時候也玩玩同事。他管的事,其實都很簡單,只是不知道為什麼許多人都是一個頭、兩個大?他因為學歷的關係,職位沒辦法繼續往上調升,可是他有點像部隊裡最資深的士官長一樣,誰都惹不起。他變得非常有份量,因為沒有人比他更有經驗,也沒有人比他更能掌握狀況。他在公司裡待著,確實待得很開心。

相較之下,我們透過司馬遷的整理與鋪排,在《史記》就可以讀到起伏更大、起落更明顯、也更值得玩味的例子。《史記》中的生命觀照,提供我們的時間縱深,也提供天道的視角。就像今天所講「踹小孩」與「烹太公」這樣的事,人情是一回事,天道又是一回事。人情該照顧到的,當然要照顧。可是當兩者不能得兼時,就必須另具隻眼,才不會一時間被自己的情緒給困住了。

最近我剛去一個小學講座,提醒聽講的老師,不要期待台灣的教育已經到了谷底。我敢斷定:遠遠還沒有走到谷底。簡單講,八個字:沒有最差,只有更差。這是事實。大家得先接受這個事實,然後再來調整自己。否則,只會在不斷期待不斷落空之中滋生抱怨與不滿,最後,就消磨掉對教育的所有熱忱。

我跟這群老師說:一般而言,小學老師的最大好處是認真、有責任感、特別守規矩。但是,小學老師最大的罩門,其實也是太認真、太有責任感以及太守規矩。尤其面對不斷惡化的大環境,過度的認真、責任感以及守規矩,都很容易耗損所有的精力,最後把自己給活活困死。所以,大家必須學會調整。有些事值得做,當然要認真做;有些事沒那麼重要,就應該要敷衍了事、馬馬虎虎;至於某些做了無益、甚且有害之事(教育部造的這種孽,還算少嗎?),如果行政人員願意配合,大家睜一隻眼、閉一隻眼,最好的情況,就是一塊假裝忘記,壓根不做。等到有人提醒了,再故作無辜狀:哦,對不起!我忘了。

 

談「天人之際」,其實就是要學會拿捏這樣的虛實。中華民族一向是個「天人之際」的民族。在亂世時,中國擁有全世界數量最龐大的順民,每個都乖順得不得了。可時間一到,譬如秦末,突然又天下皆反。一個個的順民,彷彿瞬間都變成了刁民。這其實是「天人之際」的民族的智慧。情況不行了,就先「乖乖」當個順民,既不力挽狂瀾,也不整天抗議;這一、二十年來,台灣許多人就被抗議這玩意給害慘了。劉邦當年,啥時抗議了?啥時想力挽狂瀾了?事實上,許多事情要不就視若無睹、假裝忘記,要不就慢慢等待,等時機一到,再來翻轉。如果整天抗議,除了耗損能量,就只會加深自己的焦慮。壞的事物,從來都不會因抗議、對抗而獲得解決。事實上,對抗不是中國人的思維,那是西方人的概念。台灣這些年來,不正因為「對抗」二字,才整個垮掉的嗎?

 

●本文摘自九歌出版《天人之際:薛仁明讀史記2》

 

 

作者簡介:薛仁明

台灣台南南邊的漁村茄萣人,係福建漳州長泰縣山重村薛氏來台第十二代。高中二年級開始,長期困惑於安身立命之道,十八歲因之休學半年。十九歲之後,有心於儒釋道三家。關注的焦點,是生命之修行與文化之重建。民國八十二年起,長居於台東池上鄉下。直至民國九十八年,才開始在兩岸的報刊發表文章。文章聚焦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以及個人的生命實感。目前除了寫作之外,也經常在兩岸各地進行中國文化的相關講座。

現於台北書院、北京辛莊師範開設有中國文化的長期課程,也在北京清華大學(深圳研究生院)、中歐國際工商學院、上海恆南書院以及民間多處講授《史記》與《論語》等短期課程,並曾應台灣大學、陽明大學、中山大學、北京大學、北京清華大學、中國人民大學、南京大學等高校邀請,做過多場關於中國文化的講座,因其與生命相激蕩,與現實相對應,回響甚大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angjing77 的頭像
    changjing77

    薛仁明的部落格

    changjing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